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@观察者网很显然,尽管政府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储蓄率高而且在不断递增,但是这些储蓄还是无法满足投资需求,还需要各种形式的借贷以满足投资需求。
他在2009年4月指出,21世纪初,中国开始出现巨大的贸易顺差,同时也开始吸引大量外资流入。中国仍然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城市失业率相当高,农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(这不是压缩消费的问题,而是低生产率的问题)。
关于后者还有一点值得回顾,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急剧提升利率,到1981年6月,利率高达20%,这一项货币战略就同时引发了许多不良后果,包括利息支付的巨大增长。因北美和欧洲的经济萧条而导致的南方出口贸易需求骤减等。例如,在《丘吉尔先生政策的经济后果》一文中,他不认为一个自我约束的金融体制具有技术中立性。这个另一方就是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(东亚及东南亚大部分国家)突变的贸易情况:从1999年的小额顺差及2001年小额赤字,突然转变为到2004年大约740亿美元的赤字,几乎赶上同年对美国810亿美元的顺差。分析事情发生先后顺序的关键问题涉及自2001年以来中国作为重商主义代表突然出现的原因。
罗伯特·特里芬(Robert Triffin) 在《国际事务》一书中回应这种短视行为时提请人们注意:60年代里,全球进出口价格每年增加不超过1%,但是从1970年到1972年间,每年递增超过6%,到1973年秋,石油价格爆炸前的最后12个月里,递增高达30%。考虑到凯恩斯晚年致力于创造一个战后均衡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,这样贸易顺差国和赤字国都会受到惩罚,沃尔夫除了提出用财政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以外,关注国际收支失衡似乎是他对凯恩斯理论的另一认可。所以,对于汤、文王、孔子,他们能闻而知之。
孟子虽强调德的重要性,但也不会完全忽视礼的规定。耳之於声也,有同听焉。要而言之,口耳相传的听闻之闻相比于眼见为实的见闻之闻,更具传播性。从这个意义上,孟子的听便显示出它的特点:与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所提到,与国家治理、案件办理密切相关的听不同。
由此一来,所听之声,也可能是类似于郑声那样的靡靡之音。从听从服从的意义出发,听大体展现为下位之人听从上位之人命令的过程。
3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330页。但是,当这一关系扩展到天下的范围,涉及君主、臣子以及百姓的时候,则应扩大听取的对象,即应以天下为对象,广泛听取百姓的呼声。故曰:口之於味也,有同耆焉。其次,闻的到来是扑面而来,无有间隙。
否则,一味看重和强调听的主观性,最后反而容易消弭听的意义和价值。但要实现这样的治理效果,仅仅听取是不够的,还需在此基础上加以审查。听表达为听取,是以德为基础,以位为辅助,然而礼的规定乃是框架和背景。从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这句话,自然是孟子的欲擒故纵。
进言之,善于察纳雅言,乃是禹所以成为圣王的原因之一。但当我们立足于上述分析,从一般意义上来考察此处的听与声的关系时,则不难发现,孟子在从反面提醒君主应在听上,克制自己的欲望,节制自己对于声音的放纵聆听。
具而言之,人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,偏爱听美妙的音乐。 孟子注重听的意义和价值。
但应看到的是,这些善言需通由闻获得。从人的自然性出发,个体对于声音在听欲上的放纵,或对声的某些偏好,是人性中的某种共同倾向。但这里的听尚有两点值得留意。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,愿受一廛而为氓。《孟子》中关于听的论述,涉及个体修身与政治治理。这种被动性当然是从耳的角度来说的。
这种相通乃是植根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相通性。闻与行的联系,将践行内蕴于闻的意义中,这提醒我们:闻不仅是听闻,还有行的维度。
从听之层面的自然性出发,这便是耳朵都喜欢优美的音乐,喜欢听悦耳、顺耳的内容。唯有如此,才能称得上是一位贤德的君主。
这是强调,在君臣关系之中展开听的行为时,君主应积极听取臣子正确的意见,甚至劝诫。立足于他者的视角来看,闻其所行之乐,便可知其政治治理如何。
需要注意是,子贡在这里将礼、乐并举,将见、闻并举,一方面凸显闻作为一种听的存在方式,与见相对。(《荀子·乐论》)对于美妙之声在听上的共通偏爱,一定意义上基于人对于情感的相似需求。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理想的重要内容,而这一思想的展开,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便是君主的勿听。在后一个意义上,乃是要求个体在成就理想人格的过程中,不仅要闻,而且要将这种听闻引向深入:由闻而知,由闻而行。
这同时也彰显了听在个体塑德,成贤成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。由此便也不难理解,为什么古人常用闻来接续道,表达对道的体认、把握与获得。
如此一来,知便在行中被不断理解,同时,主体也得以践行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,由此才能成圣,才能契合孟子所说的闻而知之为圣。在某些情况下,需告诫自己勿听。
君主一方面广泛听取相关意见,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听的内容予以判断和选取,并积极促使听向行转化,做出英明的政治决策。懂得在这一背景下适时地调整言语表达的张弛,从而促使听的行为真正实现,让君主真得能听从自己的意见,才是大智慧。
对于普通个体,也可能存在上述问题,即从自然性出发,偏好于夸赞、奉承的言辞,而对于劝诫总是与耳相逆。听作为一种带有主观意愿的行为,虽在听者践行的过程中,受到主体偏好的影响,但对于听到的声音的吸纳,以及判断还是有共通之处的,即人们对嘈杂的噪音都会予以排斥,而对于和谐、美妙的音乐,均表示喜爱。可见,善于听取意见,并对此怀抱感恩之心,是成圣的重要条件之一,也是圣者的重要品质之一。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,这里主要指贤明的君主应与百姓同甘共苦,而非君主和百姓真要一起在田间劳作。
同时,告诫自己勿听某些负面价值的内容,进而正确对待臣子的谏言,做到谏言行听。6这种用法,同样出现在《孟子》中。
而这样的闻不是被动听取,而是在听的基础上,加入了理性的判断和分别,才得以被听者接受,消化,并付诸实践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首先,这里的国人杀之,建立在君主勿听左右、大夫的基础上,即君主通过消极的不听,将听的对象下放,同时扩大听的范围,从而得以实现。
另一方面,也体现出德应放在国家治理层面来理解,而不仅限于个体的德性层面。无论如何,这里的听都表现为一种经验性的听的行为,在正确地予以践行后,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迎来听之对象——声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11:4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1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1:0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5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5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3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0:0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5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9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